
抗戰(zhàn)時期的省立麗江中學
李植元(古城區(qū))
1937年春,我考入省立麗江中學初18班。校長范義田年輕有為、學識淵博,他講課或作報告都生動活潑、娓娓動聽,很受學生愛戴。這一年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日寇猖狂入侵中國,并揚言“只需3個月的時間,把整個中國侵吞干凈”。危難之際,全國高中以上的學生被動員參加軍訓,省立麗江中學也相繼派高5班、高6班赴昆明受訓。隨后,在受訓回來的高5班、高6班的帶動下,全校初中、高中所有班級都進行軍訓,受訓時間為每天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從此,學校改變了關門教學的面貌,學生也脫去學生裝換上軍裝,打綁腿、系皮帶,英姿颯爽,做好奔赴抗日前線的準備。
除全校學生參加軍訓外,校長范義田在每周六下午召開的時事座談會上講述“日寇侵華史”,師生聽后無不咬牙切齒,恨不得立即拿上槍把侵略者趕走。范校長還要求學生利用暑假、寒假,到附近農(nóng)村宣傳抗日救國,在三月物資交流會、七月騾馬交流會上演講和演出文藝節(jié)目,讓各族人民了解抗日救國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日寇的殘酷暴行。
記得盧溝橋事變前學生喜歡唱的是《春已歸來》《毛毛雨》《桃花江》等歌曲,盧溝橋事變后,學校聘請了一位叫周楚芳的女音樂教師,她教我們的第一支歌是《道路歌》、第二支歌是《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只要聽到這支歌,大家就感到熱血沸騰。有一天早餐后,一個學生在寢室里用口琴吹奏《桃花江》,范校長聽到后憤怒地責罵他:“商女不知亡國恨!”
在范校長的諄諄教導下,加之每天在報紙上看到祖國大好河山在日寇的野蠻侵略中一天天破碎,省立麗江中學的不少學生義憤填膺,積極投筆從戎上前線殺敵。僅我們班就有姚作文(玉龍縣九河鄉(xiāng)人)、和衛(wèi)璧(玉龍縣龍蟠鄉(xiāng)人)、段紹英(玉龍縣白沙鎮(zhèn)人)等同學考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后上陣殺敵,王榆瑞、張翰芬等同學也在畢業(yè)后走上戰(zhàn)場。
一些年輕教師也告別講臺、走出校門從事抗日救國的實際工作,如,蘇志超、蘇志剛兄弟,以及張濟川、楊衛(wèi)邦等人。
1938年秋,范校長去昆明開會后沒有回來,而是去延安尋求抗日救亡真理。記得他在湖南的一家旅店里給全校師生寄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幾句話:“以前被人唾棄的云南,今日變成桃花源了……”
范校長走后,由張耀九先生暫代校長。1939年秋,云南省教育廳委任和志堅為省立麗江中學校長。和志堅當過麗江縣教育局局長,有豐富的教育工作經(jīng)驗。他用各種辦法從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畢業(yè)生中聘請很多人到省立麗江中學當教師,把國內(nèi)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進麗江。他還不拘一格聘請有教學經(jīng)驗的本地教師,讓他們充分發(fā)揮專長。

遠眺玉龍雪山。
和志堅校長對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都抓得很緊、很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設立教導處,專管教師授課、學生上課事宜。要求教師認真?zhèn)湔n、教課,完全按照全國統(tǒng)一教材進行授課。我們的外語教師見我們已是初三,但課本仍在用對話式的第一冊,馬上換了林語堂主編的《開明英語讀本》,一年中講完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外加一本圖解,讓我們學到了初中生應有的英語知識。每節(jié)課的前10分鐘,他考我們單字、單詞;每隔兩周來一次小考,得80分以上的卷紙被張貼表揚。記得有一次不及格的學生較多,發(fā)完卷紙后,他在學生面前落下眼淚,大家無不為之感動、愧疚。
語文教師也很認真、負責,單周的周六布置作文,雙周的周六要求背誦或默寫指定文章。每隔4星期來一次考試,得80分以上的人被表揚。
我讀高一時的數(shù)學教師叫譚文耀,湖南人,西南聯(lián)大數(shù)學系畢業(yè)。每講完一道數(shù)學題或公式,他就讓學生記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為的是方便隨時隨地溫習??上涛覀兊礁叨碗x開了學校。
所有學科的教師在我們上晚自習時必到教室進行輔導,解決學生的疑難之處,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
和志堅校長還很關心教師的生活,想方設法為教師排除各種干擾,比如,經(jīng)常到教師休息室用雞毛撣子為剛下課的教師撣去衣服上的粉筆灰。假期尤其是寒假里,考慮到外地教師容易想家,他事前安排本地教師輪流請外來教師去家中做客。
和校長覺得司號員吹號報時很費力,于是鑄了一口鐵鐘,以鐘聲代替號聲。他在鐘上貼了親手寫的字:“鐵鐘不比銅鐘牢。打要輕,聲要響。誰打破,誰賠償?!?/span>
2.設立訓育處,專管學生課外活動。學生在課外有事外出,須經(jīng)訓育處主任批準,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出去時登記,回來時銷假。訓育處也在課外組織班級之間的足球賽、籃球賽。教師足球隊、籃球隊經(jīng)常與學生進行比賽,加深了師生間的情誼。早餐后兩小時是休息時間,學生基本上到圖書館借書、還書或看報紙、雜志……從早到晚,幾百名青年學生在校內(nèi)活動,“活而不亂,關而不死”。
訓育處和教導處分工合作,請有專長的教師排練劇目,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秋末冬初,“展覽會”“運動會”“同樂會”接連舉辦,還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到校觀看。
3.設立教官處,專管學生生活紀律。當時有一位叫杜光萬的教官,上早操、上軍事課時穿軍裝,上數(shù)學課時穿長衫,對學生管教很嚴。除周六到周日的休息時間,學校大門都被他鎖緊,師生都只能走小門。他明辨是非,絕不欺軟怕硬,學生對他既害怕又尊敬。
1942年秋,和志堅校長被調(diào)到昆明,接任他的周錫夔先生是劍川人,曾留學日本。在他的任期,外來教師除個別外不再被留用。
我讀初中、高中的6年均在抗戰(zhàn)時期,在我的印象中,范校長熱愛祖國,對“抗日救國”很關心;和校長善于用人,能用先進教育理念改變地方面貌;周校長思想僵化。
有一件至今難忘的事:參加“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立碑大會前,全校師生在周霖先生的指導下練習表達追悼的歌曲。當時麗江還沒有電、沒有擴音器,周老師只得站在桌子上領唱。剛開始教唱,只見李鯨石、王金鐘、劉紹庭等幾位教師抱頭痛哭。原因是,他們隨學校南遷昆明的途中吃夠了戰(zhàn)爭的苦頭,看到了人民的痛苦,看到了祖國的錦繡山河被日寇占領、無辜的同胞被日寇蹂躪,一聽到歌詞“大江南北,敵人的炮火未熄”就難以控制情緒。這些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教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讓學生受到極大的啟發(fā)和教育。
初18班畢業(yè)時,周霖先生還贈詩《十八班同學行將畢業(yè)賦此志別》:
為賦驪歌歌莫哀,
離情惻惻暫低徊。
鑄材且慶逢時運,
壯志寧甘沒草萊。
大地慘霾陰似晦,
中原戍鼓震如雷。
相期莫負匡危愿,
國家今需戰(zhàn)伐材。
圖片由周侃攝。



編輯:白 浩
校對:張小秋
二審:和繼賢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